纯电动、插电混动、燃料电池,谁将主导汽车的未来?

用时间轴去描述三个技术路线,氢是明天,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,现在纯电是1月份的春天会来的,但现在还有点冷。插电相对来说是成熟,随着政策补贴退坡,它也在春天里,但是它的春天长短取决于纯电的发展。

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,汽车产业发展已有百年,而国内不过30余载,这导致国内汽车产业过度依赖国外。作为汽车‘三大件’的发动机、变速器和底盘,这些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合资企业,自主企业要想短期掌握核心技术是难上加难。2019年7月1日起,京津冀、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减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法规,油耗法规加严进一步推高发动机技术;同时,第五阶段油耗法规也将在2020年执行,企业产品百公里油耗将由6.5L提高至5.0L。像部分技术实力较弱的自主车企,发动机技术可能达不到法规要求而*淘汰。反观纯电动汽车发展,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,像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等新能源电池企业,甚至走在了行业最前列。2018年,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排名中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国轩高科和孚能科技榜中有名,宁德时代甚至站在了能和松下一决高下的位置,着实振奋人心。另外,政策对纯电动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撇开补贴政策不谈,地方*对纯电动有明显发展倾向。近日,昆明发布公告称:自2019年1月1日起,昆明新增网约车必须是纯电动汽车,燃油车和混动汽车将不予发放这辆营运证。像这样的省市比比皆是,即使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,也是如此。厂商向来都是嗅觉灵敏的商人,大众与江淮成立新能源合资公司、特斯拉上海建厂、宝马为中国研发新能源平台,等等厂商行为,保证了纯电动产品的持续供给。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,国家‘九横九纵’高速充电网络建设快速推进;同时,纯电动续航里程快速提升,像逸动EV、帝豪EV等主流产品,续航里程都已超400km,用户用车焦虑逐步消退。不管从技术实力、销量规模、用户偏好,还是国家战略,发展纯电动汽车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。汽车行业能源变革,插电混动只是过渡插电混动汽车,在传统内燃机基础上增加一套电池系统,这必然导致成本过高。纯电动汽车随着电池成本快速下降,未来价格下探在所难免;而插电混动以内燃机为主,且电池系统价格下降空间有限。未来,价格将会是制约插电混动发展的重要因素。插电混动汽车续航里程长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但很多消费者忽略了一点:那就是实现超长续航里程,必须确保电池充满电。说起充电,插电混动汽车仍摆脱不了充电桩,其对充电桩的依赖不必比纯电动弱。而多数消费者为避免充电麻烦,不对插电混动车充电,这就和燃油车没有什么区别。2018年12月10日,《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》发布,自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。该规定仍然延续:严格控制新增传统燃料汽车产能,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。这里值得关注的是,插电混动汽车被纳入到了传统燃料汽车管理,可见政策对其发展的限制。插电混动虽能解决油耗的问题,但其在不充电的情况下,和燃油车几无区别,注定了它只是能源变革的一种过渡。燃料电池是真正的清洁能源,未来发展可期燃料电池汽车,也成FCV。它利用车载燃料电池系统,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,从而驱动汽车运行,其所使用燃料为氢气。氢气与氧气在燃料电池经过化学反应,其唯一产物为水,做到了真正的清洁能源。按理说发展势头应该很猛,为什么道路上很少见到呢?氢气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极佳的燃料之一,在加入汽车之前,要经过制造、运输、存储等环节。氢气制造相对容易,可以通过电解水获得,而陆地70%的部分为水。但是,氢气的运输和存储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,其易燃易爆的化学本性,决定了其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极高,目前国内外技术还不是很成熟。值得一提的是,不久之前,长城对外公布称:其首个氢燃料汽车整车平台将于2020年推出,首款量产燃料电池汽车将在2023年推出。同时,吉利也发布公告称,其首款量产车将在2025年推出。车企似乎就已经拉开博弈之势,来奠定未来领先基础。当然,氢燃料电池仍处萌芽期,国内市场仍处于政策引导期。2017年7月14日,中汽中心发布了《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路线图》,对整个产业进行了详尽的规划。力争2030年,逐步由公共领域向私人用车领域推广,市场规模达100万辆。氢燃料电池汽车,其高续航和环保特性,一旦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得到解决,未来发展可与纯电动汽车互补。